close

專題研討(四)作業五:自選導讀

「老人休閒活動設計與規劃」

作者:周芬姿、吳穌、陳嫣芬、羅瑞玉、林春鳳、劉德誠 著

 

 2.jpg

 

引言

    由於醫療進步及少子化的影響,我國老年人口逐漸增加,邁入所謂的「高齡化社會」。而老年人口增加的影響,並不只在於醫療成本的提高,對於健康高齡者的照護及安養問題,也是社會大眾應該關注的焦點。

    本書以高齡者身心及社會狀況的改變拉開序幕,在由探討休閒、生涯規劃與晚年健康之間的關係,帶領讀者深入思考老年生涯的真正需求,並介紹在台灣剛起步之休閒療法的發展情況及其內涵與應用。

 

    本書目錄共十一個章節,分別為健康為老年生活之基礎、老人休閒與健康、老人生涯規劃與健康、休閒治療與健康維護、休閒活動設計與規劃的基本概念、長青學苑休閒遊憩活動規劃與設計、老人日托中心的休閒活動設計、社區關懷照顧據點的休閒遊憩活動、老人安養機構的休閒遊憩活動設計、護理之家休閒活動規劃與設計、銀髮休閒生活的未來與發展。

 

一、   健康為老年生活之基礎

    我國對不同年齡層、世代或工作性質的稱呼都有不同,如新新人類、E世代、草莓族…等,而對高齡族群的稱呼則多以「銀髮族」稱之,因為「白髮」是高齡者給一般人的第一印象。

    全球高齡化的現象,使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慢性疾病、失能及衰弱)成為家庭、社會與國家在醫療及心理層面的沉重負擔。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定義健康:「是一種完全的身體、心理及社會的安適狀態,並非僅僅沒有疾病或虛弱而以」。而盧俊宏、卓國雄、陳隆弘(2005)更進一步的解釋健康包含:1.身體健康:沒由疾病和失能,具備完成日常工作活力,且能從事閒暇活動而不會感到疲累;2.心理健康:沒有心理失常,能夠應付日常生活挑戰,並且能夠與他人和社會互動而沒有不適應的心智、情緒和行為問題;3.社會健康:能有效地與他人和社會環境互動、能滿意和樂於與他人建立關係。基於這樣的理念,本章將以銀髮族的「生理狀況」、「心理狀況」、「社會狀況」等健康狀況分別說明。

 

2-1老年人的生理狀況

    人類的生理功能巔峰時期大約在30歲前,之後就會開始衰退,肌力、精力、體力慢慢流失;而進廢退的原則,驗證在不重視身體活動的老年人身上,正式老年人生活品質每況愈下的事實所在。

    高齡社會慢性病與功能障礙的盛行率行程非常嚴重的健康及醫療問題,以下就人類老化的心理改變、老人健康調查、國人十大死因做說明。

 

    人類老化的生理改變有四大特色:全面性、漸進性、退化性及內在化(Goldman,1979)。而老化會發生在於包括皮膚、肌肉骨骼、心臟血管、呼吸、神經、消化、內分泌、泌尿生殖與特殊感官等系統,較明顯的特徵有:皮膚出現皺紋、白髮,以及視力、聽力、反應時間、注意力、集中力輕度到中度的改變等。

    內政部在2006年的老人狀況之調查報告中顯示,台灣地區老人健康狀況自1993年健康狀況良好的比例逐年降低,2005年僅達33.44%;不太好,但可自行料理生活及無法自行料理生活的比率均提高,如表一所示,台灣地區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傾向不好的情況日益嚴重。

(表一)老人健康狀況

年度

良好

不太好,但可自行料理生活

無法自行料理生活

1993

45.41

50.33

2.99

1996

44.31

50.26

5.43

2000

41.19

53.76

4.77

2002

很好

還算好

普通

不太好

很不好

很難說

16.52

23.59

22.98

22.10

5.14

0.31

2005

11.58

21.86

36.62

22.83

6.69

0.43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2006,8月)‧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老人健康狀況‧2009年8月26日。

    國人死因早年以傳染性疾病為主,近年來,隨外在環境因素、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改變,導致惡性腫瘤與慢性疾病的罹病及致死率節節上升。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9)的統計資料顯示,國人的十大死因分別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肺炎、糖尿病、意外事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自殺、腎炎或腎徵症候群或腎性病變。

    以65歲以上之老年人口的死亡原因來說,前三名的惡性腫瘤分別為:肺癌、肝癌與結腸直腸癌(行政院衛生署,2008)。老年人口上升,壯年人降低,顯示隨著人口結構老化,癌症已變成一種「長壽病」。再加上老年人是跌倒的高危險群,因而常使其失能與缺乏自我照顧能力,進而增加健康維護的醫療費用,與家庭、社會之經濟負擔。

 

小結

    運動可以增進健康及提升身體功能,已是一般大眾普遍的認知。運動對於生理方面的益處包括:可增加心臟血液每跳輸出量、可以較低的心跳率從事中強度的身體活動、增加關節柔軟性、提供最大耗氧能力、增加肌肉耐力及力量…等。

    因此,多了解、關切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品質,提升健康體適能,避免疾病的侵襲,增進獨立性,進而使其達到成功老化的目標。

 

2-2老年人的心理狀況

    郭為藩(2003)認為老年期的人生發展階段就是「淡出」也就是卸去牽掛,要讓自己優美的走下人生的舞台。故而,當面臨老年生理的缺失與社會地位的喪失(退休、身分改變、收入減少、老友與老伴的永別等)時,應能調整心態面對事實,進而使自身的人格圓融。

    Buckworth與Dishman(2002)認為心理健康是預防許多身體、情緒相關神經病變的重要調節變項。Knigth(2001)以「社會情境及世代為基礎的成熟/特定挑戰模式」,針對成熟的部份、特定的挑戰、世代因素、社會情境加以討論。

 

    當人類年長時,隨著心血管功能的減退,大腦面積與厚度明顯變小,造成大腦神經的萎縮死亡,造成認知功能退化,這種大腦皮質神經元灰質區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日漸萎縮變小,且萎縮的大小與認知功能衰退成正比。然而,心理變化是伴隨著認知的退化而來,例如在社會判斷和情感應對上、注意力分散、反應變慢等。

    老年人常面對生、心理失衡的困境,包含:慢性疾病、身體失能、所愛或所認識的人逝世,以及早期尚未解決的心理問題。其實,老年人並非對生命的浮沉免疫,而是要將失落的概念轉化成一種挑戰,藉由復健諮商(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予以克服,或由悲傷輔導予以適應,讓老年人可以從接受功能上的缺失來思考重建工作,並進一步研究如何改善生活。

    生活型態雖然會隨著世代改變,但有時候又會再變回來,這可從復古流行服裝可窺一斑。而在對於生命事件的價值觀上,世代間各有不同,如:早生世代不以幸福去評價婚姻,是對個人的自我實現及幸福並沒有抱持太大的期待。世代差異雖然不是發展性的成熟因素造成,但卻是相當真實的。

    老年人的特殊社會情境包括:特定的居住環境(如安養院、仁愛之家、老人服務網絡、居家護理、長期照顧中心、養生村等)及與老人相關的特殊規定(老人醫療保險、老人福利法、老人保護法等)。

 

小結

    在成人教育的主要目標應以生活適應與自裡照顧的訓練為重,因為靈性、宗教性、道德性到了晚年跟生活調適、人格統整、自我超越有密切的關係。

    國內外的研究均指出運動對於人類的正面效應,包含:提升正面的心理情緒、降低及改善焦慮症狀、壓力調解、提高自信心和安全感、感善身體形象…等。故「適度且有效的運動」是改善心理狀態,促進心理健康的重要元素之一。

 

2-3老年人的社會狀況

    生理的衰老通常會導致行動上的不便,如走路需人攙扶、因老花或白內障而視力不佳、重聽等。老年人因自覺「年紀大,什麼都不行了」,而退怯、減少社交活動、不想嘗試新的事務。

     然而,在生命歷程中,退休佔很大不份,所以應該像計畫工作及家庭般去思考退休的生活。在人生全程的概念中得知,成熟感不是取決於個人在家族間的位置,或年齡層的社會角色時間表,而是受到世代成員、性別、階級、種族、信仰等影響。社會和家庭會透過很多管道影響個人參與身體活動的機會(盧俊宏、卓國雄、陳龍弘,2005)。以下由社會支持及社區介入加以討論。

 

    社會支持影響最甚為家庭結構的重大改變。由於生育率低、死亡率低,造成家庭結構由大家庭轉變為小家庭或核心家庭,老年人與兒女同住的比率逐漸下降。女性就業率高,造成家庭照護人力缺乏,這些都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照顧模式的改變。

    在建立健康的行為或是戒除不健康行為時,必須依循五個階段:思考前期、思考其、準備期、行動期、維持期。而改變階段的發展是以螺旋狀的形式進行,而不是線性的。都是經過數次的循環,才能獲得成功(Prochaska & DiClement, 1983)。而在此循環過程中,社會的支持將是讓高齡者能持續下去的重要動力。

    社區是居民生活共同圈,它對老年人具有意義與價值,可使其在熟悉環境中得到安養照顧,也能延續老友的互相關懷慰訪,充實生活情趣(陳洸艟,2005)。

    近年來,「在地老化」的觀念正在形成中,但因為「在地老化」觀念與社區照護資源利用區球緩慢,造成私人公司的投資意願低,加上大眾認同度不高、外來照顧資源接受度低及使用者付費觀念尚未建立,致使老人社區照護之發展與投資有待評估。

    總而言之,其目的無非就是充分利用醫療資源,有各種健康促進運動,提供全方位服務,讓長者無後顧之憂,享受在地老化,有尊嚴的優質晚年生活。

 

2-4結語

    Henrdi、Albert及Wangter(2006)主張健康、成功的老化,意指在自然老化之下,採取適當的策略或生活型態,以維持老年時,身心認知功能上健康、減少正常老化對老年生活機能的影響。李淑芳、劉淑燕(2008)則認為成功老化應具備:健康、經濟、家庭、社會、學習與適應等六個因素。

    運動、生活型態與個人體適能狀態是造成個體次發性老化速度差異,以及能否健康、成功老化的主要原因之一。Prohaska與Peters(2007)的研究結果也指出老年人規律的從事身體活動對其身體、心理社會及健康有很多正面效益,對於慢性病之預防、治療及復健也都有作用。

    因此,可以了解到正確的規律運動,以及適當的飲食控制,良好的社會參與感,會使老化中的老年人,獲得更好的身心健康效果,藉由更好的自尊心、自信心,讓生活品質更形提升,在未來面對高齡化社會來臨的衝擊下,能夠坦然的接受,並且有適切的應對措施與方法,讓老化不再是無解的社會與經濟問題。

 

二、   老人休閒與健康

    休閒活動種類和範疇,常因人們的喜好不一而有不同,但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三類型:動態性活動、靜態性活動及心靈性活動。

    台灣休閒活動風氣已開,人們對休閒生活品質之要求也逐漸提升,休閒活動已成為國人參與休閒及體驗休閒生活的重要元素。為提升國人的休閒品質,並與世界接軌,進而享受休閒生活,感受休閒體驗,此章節將介紹休閒定義與內涵,其次再介紹老人休閒生活需求及健康的相關性,進而分析影響老人休閒動機因素,最後將以休閒活動之崇尚知性、娛樂、健康與身心修養取向位老人規劃適合的休閒活動。

 

2-1休閒定義與內涵

    自人類展開文明生活開始,即有休閒活動,正式的休閒活動研究,依其發展的時序,可分為古典休閒學和現代休閒學兩階段。古典休閒學所提出的休閒涵構模式為娛樂(amusement)、遊憩(recreation)與沉思(contemplation)三層架構,亞里斯多德認為娛樂是人們最基層的休閒生活,而最頂層的沉思是一種深思狀態,及古希臘哲學家所推崇的沉思、寧靜及忘我境界。現代休閒學則以1899年韋伯倫(Thorstein Veblen)發表的有閒階級論(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為指標,文中紀載著當時富裕社會中「有閒階級」娛樂的生活,更分析了當時休閒與時間、權力與消費的關係。韋伯倫認為休閒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制度和標誌,人們用休閒生活來區別上層階級與勞動群眾間之生活方式。1963年派柏(Josef Pieoer)強調休閒、哲學與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並闡釋休閒作為文化基礎的意義和價值,強調信仰思想與心靈態度,指出休閒是人的一種信仰、精神和思想的狀態,休閒不只是心靈上的狀態,更是精神上的態度。

    休閒的英文leisure,是源自拉丁文licere,係指無拘無束的行動,或指擺脫工作之後所獲得的自由時間,或從事的自由活動。字典工具書對「休閒」的定義,皆強調「自由時間」,簡單來說,「休閒」活動皆得在「自由時間」下進行才符合「休閒」之定義。而國內的學者則強調休閒的時間概念,也就是閒暇,認為閒暇是指個人不受其他條件限制,完全根據自己的意願去利用或消磨時間,由此可知,休閒與時兼具有密切的相關性,尤其是沒有自由時間哪有休閒生活可言(周芬姿、吳穌、陳嫣芬、羅瑞玉、林春鳳、劉德誠,2009)。

    Butler(1940)認為「休閒」是閒暇的時間,也就是可自由支配的時間。Dumazedier(1974)認為休閒式除了工作、家庭及社會義務以外,個人隨意願從事的活動,目的在於獲得放鬆、娛樂或擴大知識、促進社會參與及實踐創造力。Kraus(1990)認為休閒指在自由時間、自由自在的休閒行為中,獲致精神愉悅、身心舒暢。以上學者共通觀點皆認為有自由時間才有休閒,且在休閒中能獲得正面的效益,此觀點可是休閒的內涵。

 

2-2老人休閒生活需求

    國內工研院服務業科技中心(簡稱工研院服科中心),於2007年針對全省21縣市222位銀髮族的生活需求作之調查,結果顯示銀髮族的三大需求分別是:1.「銀髮觀護」2.「休閒娛樂」3.「銀髮尊嚴」。

    休閒生活的需求是隨著時代而改變的,過去休閒生活主要追求休息、放鬆,而現在則希望從中得到心理、生理、社會、智能與精神方面的體驗與享受。因此,突破對老人活動的刻板印象使老人休閒活動朝多元化發展,是未來休閒產業領域應重視的方向。

 

    壽命延長是高齡化社會的事實,隨著人類壽命的增長,老年人從工作退休後之餘命期間也跟著增加,因而對於退休後的生活規劃有更多的期待,且更多時間接受教育、追求休閒、娛樂,以及從事志工服務與文化活動。

    適當的休閒活動安排,將可協助老人從件生活次序,藉由健康活力促進、娛樂興趣培養、人際關係互動及社會服務等活動,可減少其孤獨感,進而促進生理上的新陳代謝作用,活動筋骨預防退化,保持身體的生活機能,發洩被壓抑的情緒,甚至從休閒活動中得到心靈的成長,促使老人身心健全發展,從而對家庭與社會上有所幫助。

    休閒活動不僅可提供老人重新建立生活重心帶來新的體驗,滿足老年人空虛心靈,進而消除無聊感,減少孤獨及寂寞感,更可藉由休閒活動參與,提升其人際關係及充實晚年生活,將有助其提升生活品質。

 

2-3老人休閒對健康影響

    生老病是是人必經的過程,徐錦源(2003)認為老年期間老人將面臨三個主要歲月階段:健康期、衰弱期、臥病期。健康期是老年人生中最黃金的歲月,此期之老人的身心健康上維持較佳狀況,固休閒生活規劃應以身體保健、旅遊娛樂休閒活動為主,維持身體活動力的休閒,如登山、健行、游泳,或規劃國內外旅遊;另一方面可以培養靜態記憶類的休閒嗜好,如園藝、陶藝、書法、畫畫、飼養寵物、象棋、圍棋、麻將等活動。

    規劃老年休閒活動是不可忽視的課題,因謂休閒活動對老人的生理、心理、社會、智能及生活具有下列健康功能:

1.生理性健康功能

    透過事宜老人的健身性休閒活動,將能提升身體心肺、肌肉適能,達到活絡筋骨、促進血液循環與維持活力的效果,進而訓練老人協調、反應與平衡能力,達到身體機能的改善,以避免跌倒意外發生,有助於身體保健,達到生理性健康功能。

2.心理性健康功能

    老人退休後,往往心裡會感覺到被社會遺棄,造成生活的失落感。因此,應該鼓勵其妥善規劃休閒生活,如參與娛樂康樂性活動或參加志同道合的團體,重新建立生活重心,為自己帶來新的體驗;或培養新的嗜好、滿足空虛心靈,達到鬆弛身心,消除鬱悶,減輕壓力等,已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3.社會性健康功能

    老人普遍對於退休後失去與社會的聯繫感到焦躁,甚至逐漸喪失老人尊嚴。因此,可就由團體活動來建立新的人際關係,進而找到歸屬,減少孤獨感;對個人、家庭和社會上皆有幫助,也可減少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4.智能性啟發功能

    老人家在需要經驗性或知識性的學習表現良好,故不能忽略老人的學習潛能;應鼓勵老年人多參加知識性、藝術性、益智性或創造性等之能活動學習,使其在沒有任何束縛的活動學習中,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完全自由自在地去表現與娛樂自己。

5.生活性適應功能

    此階段最重要的是如何面對老化,具備良好的適應能力,及保持深、心方面健康。透過休閒活動可以讓老人打發無聊的時間,擴大生活經驗,促進身心健康,擁有與人交際互動及服務他人機會,建立自信心,使老人擁有一片多采多姿的天空,享受快樂的晚年。

 

2-4影響老人休閒動機因素

    面對老年人口增加,且休閒生活日益受到重視,老年人的消費能力是休閒市場的龐大商機。因此,若能了解老人從事休閒的動機,進一步探討影響老人休閒活動的因素,以尋求解決之道,使老人能克服從事休閒活動影響因素,規劃事宜的休閒活動,從而讓老人樂於參與,以促進其身心健康及提升生活品質。

    動機是引發一個人去從事某種活動,以及促使該活動朝向某依目標進行的心理歷程。動機的種類有很多種,依不同標準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休閒活動在老人生活領域中扮演重要功能,是老人生活規劃的重要環節,但多半的老人會因為年紀老了、體力不形、能力不足或經濟等因素,來決定是否能夠參與休閒活動,因而失去從事休閒活動的機會。

 

2-5老人休閒生活規劃

    若要使老年人能夠延長健康壽命的時間與提升生活品質,老人們晚年休閒生活規劃,顯得個外重要。因此,在位老人規劃休閒活動,以增進生活之適應及生命之豐富性時,得先瞭解老人們時常參與的休閒活動類型與項目,進而提供適合的休閒活動,以達到休閒活動的效益。

 

    依據內政部2005的調查結果顯示,65歲以上老人有固定參加社會活動者為24.82%,以參與「養生保健團體活動」者最多(10.56%),而日常生活主要活動則以「和朋友聚會聊天」的靜態休閒生活為主(24.72%)(表二)。

(表二)老人固定參加之社會活動即日常生活主要活動排行榜

排名

固定參加之社會活動

比例(%)

日常生活主要活動

比例(%)

1

養生保健團體活動

10.56

與朋友聚會聊天

24.72

2

宗教活動

9.23

從事休閒娛樂活動

14.18

3

休閒娛樂團體活動

6.05

從事養生保健活動

12.12

資料來源:內政部(2005)‧老人狀況調查摘要分析‧2009年8月5日。

    事實上,比起任何一個年齡層,老人是最具備擁有休閒生活條件的族群,因為老人的自由時間比一般人多,而且大部分時候都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休閒活動。

    總觀老人的各式休閒活動參與,不難發現,其主要活動概可分為「休閒」與「健康」兩類,凡舉休閒娛樂、旅遊、學習、服務與健康養生、運動等,皆已成為現今老人休閒生活中主要的活動。

 

2-6結語

    休閒是指人們於空閒時間,從事讓自己放鬆、增加社會關係及創造力的活動,進而尋求自我實現的滿足。適切的老人休閒生活不僅可以延長生命價值,同時也促進老人身心健全發展,對生理性、心理性、社會性、智能性及生活適應性都有幫助。因此,休閒活動規劃者及社福醫療相關單位在規劃老人休閒活動時,應以老人需求為主,透過建生性休閒活動,減緩老化造成的失能現象,使其維持活動的能力,達到身體機能的改善。

 

三、   老人生涯規劃與健康

    老年皆對面臨老化的種種挑戰,老人生涯應如何規劃?其意涵如何?又應持以何種信念及模式進行?都將是老人生涯規劃中應加以思考的範疇。

 

3-1生涯規劃的意涵

    生涯發展的理論在20世紀中葉後蓬勃萌發,典範的觀點如Super(1984)、Schein(1978)、Greenhaus(1987)等均以工作生涯的角度與年齡對應的階段立論;Kram(1988)則結合了家庭與自我成長的觀念,試圖兼顧三者的論述;此外,尚有從生涯困境與轉型需求的觀點切入者(Levinson & Associates,1978)。這些著名的論述大抵緊扣著時間(年齡)與空間(自我成長與發展、生命的舞台)兩個向度發展,都是老年為生涯的彩虹階梯底端或是職涯的退休階段,並為將老年納入生涯規劃的一環。

    而在邁入21世紀後,種種時代變遷,所謂「C型人生」(循環式而非線性階段)的概念因應而生,傳統的線性生涯發展模式有了新的解讀,另類的自我價值認知更跳脫既有社會規範的框架。以下結合生涯規劃與多元化價值觀,將就老人生涯規劃的意涵加以闡釋分析。

 

    老人的生涯規劃,就是展開老年生命意義的歷程。亦即協助老年階段的個體,能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安排自己滿意的生活型態,進而促進個人成長,使自己的生命具有意義。老人生涯規劃的意義有三:

1.生活模式的多元選擇

2.生命意義的定位與永續

3.身心靈泉人生的整合開展

 

3-2老化的衝擊與健康議題

    如何以成功老化為目標,協助老人能在所屬文化與價值體系下,根據其所設定的人生目標與期待,獲得生活各方面的安適感或滿足感,包含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獨立程度、社會關係、個人信念以及與環境的互動等整體健康的提升,是不容緩的工作。

    健康既然是老人的基礎,因此老化現象則為老人生涯規劃的前提。而老人階段的健康促進,不應只侷限於罹病率(morbidity)、死亡率(mortality)或身體功能狀態的問題,而是該關注其多面向的整體概念。

1.坦然面對生理老化的現象

2.因應心理老化的衝擊

3.調整社會老化的變遷

 

3-3老年生涯規畫之鑰

    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華特伯茲(Walter M. Bortz)醫生曾提出「敢(DARE)」活到一百歲的妙方,從飲食(dite)、態度(attitude)、更新(renewal)、運動(exercise)四個方向「熱活」(李盈穎,2006)。就此理念,因應老化與健康,老人生涯規劃的趨向應以健康促進為前提,並以活躍老化作為健康促進的目標。

1.建構自我接納與統整的生涯信念

(1)是退休為老人生涯的發展任務

(2)展開獨特的自我風格特色

2.以健康促進為導向的生涯目標與策略

(1)實踐良好生活習慣,增加正向健康行為

(2)因應健康類型,妥善規劃生活模式

3.選擇休閒學習作為多元化生涯發展的模式

(1)強化身心的自主與控制規劃

(2)開發自我的創意與適性活動

(3)結合運動、學習、休閒與生涯多元共軌

4.擴大社會參與及活化生涯路徑

5.強化靈性健康,追求生涯之圓滿

(1)靈性健康是活耀老化的關鍵力

(2)經由靈性智能策略學習,促進靈性健康及幸福感

 

3-4人生新境─身心靈健康的活化與轉化

    Erikson(2000)著名的生命週期概念,最後一個階段,也就是老年期,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持續活躍的投入憲在的生活與同時統整過去的生命歷史。這種生命危機及轉機的超越,構築出希望、意志、目標、能力、忠誠、愛、關懷與智慧的老人圖像,應是老年生涯規畫所追求的極致,意即成功老化到活躍老化的真諦。

 

3-5結語

    本章節探討老人生涯規劃的意涵,剖析老化與健康的議題,最後提出老人生涯規劃之鑰。透過生涯規劃,轉化生命能量,活化身心靈健康老年將是人生新境的展開。

 

四、   休閒治療與健康維護

    許多人會問「休閒治療到底是什麼?」最常被使用的答案是─「快樂的治療方式」。

    休閒遊憩作為行為醫療處方,名為休閒治療(又名:治療式遊憩、遊憩治療)。在高齡少子化社會的美國與日本已經累積許多職得台灣借鏡學習的推展實例經驗與具體實踐政策。但是長年以來國內對於高齡期的服務常常僅注重於高齡者的生理疾病與福利服務等,鮮少有具體休閒治療的推動方案來提升高齡者晚年滿意的休閒生活。因此未此創造一個適合高齡社會並提升高齡者身心健康休閒環境,國外休閒治療的模式可以位國內高齡社會座一可行的模範。

 

4-1何謂休閒治療

    休閒治療,簡單地說是一種服務,其有系統的運用休閒服務、遊憩體驗與各種動態與靜態的休閒活動,在專業人員的設計與指導下,來幫助在身體、心智情緒與社會互動上受限制的人們,達到復健治療、促進身心靈健康及改進生活品質的效果。

    以休閒治療為工具之目的在於幫助年長者,使其能夠培養適合自己、融合於社區之休閒遊憩,進而強化體能狀況,並在運動與休閒之能方面再給予強化,藉此提升高齡者之休閒品質。

    休閒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如同「食衣住行育樂」,其樂部份是一般所指的休閒生活,它雖不是生活第一要件,但卻是我們最自由的選擇。

    「休閒」是養成一種觀念與習慣;而「遊憩」則是一項活動。在實際運作方面,休閒是多於休憩,尤其面對醫院裡的病患;病患參與遊憩是希望的開始,但休閒觀念及生活才是康復中或復原後的生活重心。

    國際休閒暨公園協會(National Recreation and Park Association; NRPA)(2008)對休閒治療做了以下的解釋:「休閒治療乃是休閒專業中的一個特殊領域,而且是只能夠提供有關生病、殘障、或是特定社會調適問題之休閒相關的服務」。而美國休閒治療協會(National Therapeutic Recreation Society; NTRS)(2008)對休閒治療的定義則為:「利用油器服務及休閒經驗來幫助那些身體、心智或社會互動上受限制的人們,讓這些人能充分利用及享受生活」。

    休閒治療的特性包含四個項目,其分述如下:

1.根據休閒的好處而發展出來之治療模式

2.依據顧客之需要而設計

3.將服務建立在休閒才能模式的基礎上

4.服務的結果與休閒行為有密切關聯

    「休閒治療」的特色是結合醫療、休閒及輔導諮商的完整治療,這三者的關係形成三角關係(如圖一)。

1.jpg 

 

的三角關係

 

 

 

 

 

4-2休閒治療之歷史

(表三)美國休閒治療之演進

年代

重    要    事    件

1880

國際紅十字協會只是其分支機構進行休閒治療工作。

1919

美國紅十字協會成立,包括休閒治療服務的提供。

1920~1930

在醫院首次正式進行休閒治療服務,服務對象為新制疾病及心智遲緩者。

1937

全美國休閒協會(American Recreation Society; ARS)成立

1940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紅十字協會招募、集訓員工基本休閒課程,為住院士兵即進行休閒服務,這是第一個有給職的休閒治療服務工作,這一波引起第二次組織性的休閒社會運動。

1948

醫院休閒部門(Hospital Recreation Section; HRS)在全美國休閒協會(ARS)中成立。

1950

休閒治療活動的服務開始應用於監獄。

1952

全美健康體育休閒協會成立(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AAHPER)

1953

    全美休閒治療師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NART)成立。

    醫院休閒促進委員會(Council for Advancement of Hospital Recreation; CAHR)成立。

1960

將休閒治療活動擴展至特殊族群上。

1965

國際休閒暨公園協會(NRPA)成立。

1966

全美休閒治療協會(NTRS)在國際休閒暨公園協會(NRPA)中成立。

1967

國際休閒治療協會與醫院休閒步焚(HRS)合併,成為NRPA的分支。

1970

受到志工及非營利事業組織的提倡,著重在社區活動專業的運作,在法案上有具代表性的法通過。

1971

第一個地區性的休閒治療人員研討會成立─中西區休閒治療座談會(由伊利諾大學主辦)。

1978

休閒治療管理學校成立,全美休閒治療協會(NTRS)發行「社區特殊族群之活動方針」。

1979

全美休閒治療協會(NTRS)發行「臨床執行規範」(Clinical Standards of Practice)」。

1981

美國休閒治療認證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for Therapeutic Recreation Certification; NCTRC)成立,展開休閒治療證照的新時代。

1982

全美休閒治療協會(NTRS)發行「住所設施執行規」。

1984

美國休閒治療協會(American Therapeutic Recreation Association; ATRA)成立。

1995

美國休閒治療協會改名(原ATRA更名為ARTA)。

1997

休閒治療聯盟(Alliance for TR)

1999

休閒治療監督委員會(TR Oversight Committee)

 

4-3健康照護與休閒治療

    休閒運動對於疾病的好處早已被廣為研究(陳龍弘、蔡英美,2005)。陳志文(2008)的碩士論文針對養護之家的年長者進行休閒治療需求的調查即指出休閒是年長者生活裡重要的一環,但真正懂得休閒的人,才能脫離種種困境,享受「完全的生活」。

 

4-4休閒治療在健康照護實施之可能性與注意事項

    休閒治療的特質,如前段所說明乃結合醫療、休閒及輔導諮商的完整性深度及功能性治療的過程,這三者的關係形成三角關係,致力於生命的品質及提升就是顧全各二身心靈三層面的服務項目休閒治療。在實際操作時,為避免傷及個案的身心情況,在病人康復期間或對年長者之身體狀況,休閒治療師一定要掌握其用藥及體力、情緒及社教種種情形,詳細規劃治療計畫內容,尤其是安全的考量以免產生意外。

    休閒治療在健康照護實施之注意事項如下:

1.科學化分析年長者之生理及心理狀態問題,評估具客觀價值的個別資訊。

2.具體地規劃活動項目,根據每位年長者之需求與能力安排受歡迎的活動項目。

3.有操作的目標設定,由目標來領導個案生活之重心。

4.客觀地記錄休閒活動之過程,其目的是為了修正休閒活動項目或調整可操作之目標。陪伴是休閒治療服務實施時很重要的特色,但陪伴的目的不是讓年長者養成依賴的習慣。

5.溫和地介入年長者的世界,更要在結束服務時漸進式地退出他們的天地,工作倫理是休閒治療師最先考慮的重點,尊重是非常重要的特質。

 

4-5結語

    從黃金晚年之生涯規劃談起,用珍惜的角度切入老年的議題,並提出多數人共同關心的重點─健康的重要,再以休閒與健康的關係到出年長者所擁有的時間優勢,而生涯積極規劃是態度強調,更是行動力的鼓勵。

 

五、   休閒活動設計與規劃的基本概念

    如何透過良好的休閒活動設計與規劃原則,計畫出成功的休閒活動方案,並針對老人族群,設計規劃出符合老人參與休閒活動需求與期待之休閒活動方案,是本章節的重點。

 

5-1休閒活動的系統概念

    所謂休閒活動是指人們於一天24小時中,扣除工作與生存(睡覺、吃飯)以外的自由時間,在任何地方從事讓內心獲得滿足與愉悅感受的休閒體驗活動。整體休閒活動範圍涵蓋非常廣泛,近代著名學者Drver、Brown和Peterson(1991)、Edginton(1995)及Stewart(1999)等人,均認為休閒活動概念應涵蓋遊戲(play)、遊憩(recreation)、運動(sport)、競賽(comprtition)、藝術(arts)與服務(service)等項。

 

5-2休閒活動需求理論與休閒體驗價值

    參與休閒活動的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與期望,希望從活動體驗中,獲得快樂、收穫與滿足,因此休閒活動規劃者必須確保其規劃的休閒活動,能符合參與者的需求與期望。

    要瞭解休閒活動參與者的休閒需求及滿足其期望,可以從需求理論著手,需求理論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人們已將擁有理想的休閒生活作為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而優質的休閒服務與滿足的休閒體驗,更是人們對休閒活動的需求與期待。

 

5-3休閒活動設計與規劃要素

    影響休閒活動規劃有三個主要考量要素:

1.休閒機構:提供優質的休閒環境,聘用優秀活動規劃者,才能發揮整體的休閒效益。

2.活動規劃者:規劃理想的活動方案,提供高品質服務態度的關鍵人物。

3.參與者:活動規劃的服務目標。

 

5-4老人休閒活動設計與規劃要領

1.訂定符合老人需求的活動目標

2.了解老人參加活動的需求與期望

3.選擇適合活動方案設計類型

4.提供多元的休閒活動種類

5.增加活動中的休閒事物

6.活動時須有活化活動能力的人

 

5-5結語

    休閒活動設計與規劃時,必須考兩多層面的相關連結性,首先依據組織經營理念與參與者活動需求,設定活動的目的與目標,選擇適合活動方案設計類型,即針對活動方案考量關鍵要素,最重要的是活動方案的策略規劃,如此才能設計一個能滿足參與者需求與期望的成功休閒活動方案。

 

六、   長青學苑休閒遊憩活動規劃與設計

6-1長青學苑之定義

    台灣第一所專為高齡者進修、休閒而開設的長青學苑(elderly college)亦稱為老人大學或松年大學,為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及基督教女青年會依據老人福利法,並以「發揚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擴充高齡者學習領域,以陶冶其申身心,充實高齡者精神生活」為宗旨。

    簡而言之,長青學苑乃為由縣政府所負責規劃,進而提供課程與場地讓高齡者獲得新知識、心有一、打開生活圈、以達到終身學習與自我實現目的之機構。

 

6-2台灣公立長青學苑的現況

1.課程取向:社會福利取向、休閒活動取向、終身教育取向。

2.課程類型:

(1)第一部分:共同科目,生活與法律、人際關係、心理衛生、高齡者福利、時事專題。

(2)第二部份:一般科目,文史類、社經類、語文類、技藝類、衛教類、科技類。

3.社團:康樂性、學藝性、聯誼性、服務性社團。

 

6-3長青學苑休閒活動設計特色

    長青學苑提供許多研習的機會給高齡者,其課程內容多樣、廣泛與豐富。高齡者參加長清活動雖然為交朋友、排前孤寂、打發時間或增進生活情趣、維持與他人的社會關係。但基本上,可以到長青學苑參加課程的高齡者都是健康條件良好、有時間並具有在學習、自主性較高、社交健全,較少有行動限制、不便的一群。

 

6-4長青學苑休閒遊憩活動設計

    由於長青學苑是自由的選擇及社區共同生活模式,辦理或安排休閒活動可以拉近彼此具哩,促進學員間的感情,對於團體的運作及整體的課程推動有相當的幫助,在休閒活動的安排,我們可依不同情況思考應注意的事項:

1.行政管理上的理念

2.短期或單次活動的安排

3.長期課程的規劃

 

6-5未來發展趨勢與問題

    長青學苑將是未來健康年長者的快樂選擇,老年人口的增加也可以預期長青學苑市場的活絡,專業化的經營與行銷將會取代被動消極的管理方式。

    整合多元人才將會是長青學苑競爭的重要關鍵,在這領域的專長人才需要對老年身心狀況有相當地認識,並懂得老年人市場的機會與經營,休閒活動的多樣化需要相同多元人才的結合。

 8.jpg

 

(圖二)長青學苑

 

七、    老人日托中心的休閒活動設計

    老人日托中心可以是社會溫暖的角落,因為日托中心接近每個人熟悉的住所,在接送及活動的進行都有其便利性。

 

7-1老人日托中心之定義及緣由

    日托老人中心(senior daycare center),其設置單位主要來自於社區,對象為年滿60歲以上生活可自理,白天需醫療或社會模式照顧的高齡者,晚上則可返家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

    其目的主要是鼓勵社區長輩交流聯誼,增進老年生活品質,並提供長輩一個可以活動、學習和人際互動的昶所,以落實「健康終老」、「在地老化」的理念。

 

7-2日托中心的實施現況

    目前台灣實施老人日托的情形,依服務時間及活動內容不疼分成兩種,一為日托站,一為日托中心。

 

7-3休閒活動設計之概念

1.設計理念

(1)考量老年人之基本需要與特殊性

(2)以團體活動為主個別活動為輔

(3)活動的本質以快樂為主

(4)注意安全及老化之特殊性

(5)動靜態活動交互安排

2.設計目標

(1)提升老年人之身體活動量,利用規律性運動,增加身體活動量,促進其健康狀況。

(2)強化老年人對於日托中心的認同,進而減輕家庭照顧之負擔。

(3)拓展老年人的社交圈,建立長期生活夥伴關係,進而促進社會合諧之善良風氣。

(4)建立社區之互助網絡,讓老年人有安全感,家庭有支援之力量,使老年人接受妥適的照顧。

(5)提高老年人的參與感及歸屬感,注意多元化方式來因應與處理各種衝突及問題。

 

7-4模範日托中心休閒遊憩活動設計

1.活動類型:團體活動

2.活動限制:因老人活動力較低,活動安全性較高,不宜太激烈運動。

3.活動內容:早操、美術創作、電影欣賞、卡拉OK、靜態活動、動態活動、園藝、健康講座、傳統療法、宗教、寵物、出遊、烹飪、分享時刻、冥想、彈性活動。

 

7-5結語

    未來科學化的經營與管理方式將成為主流,社會的進步對油脂的服務品質是大家所期待的,所以專業人力的投注或跨領域專業聯手合作將會成形,客觀的萍良制度也將被建立起來,進而促進老人日托中心的設施及作業程序的標準化將是可預期的未來。

 

 3.jpg

(圖三)日照中心

八、    社區關懷照顧據點的休閒遊憩活動

8-1定義與設立緣由

    所謂「社區」汐止具社會性結合的一種聚落。社區照顧(community care)與機構照顧(institutional care)不同,它有多種類型,如在社區中照顧、由社區來照顧、與社區一同照顧、在社區互助照顧等模式。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是以各縣市的鄉鎮、部落、村里等地方性組織為核心,或結合民間社會團體一起參與「據點」的設立,並由當地的民眾來擔任志工,提供在家養老的老人們各種照顧服務及舉辦健康促進活動。

 

8-2休閒活動實施現況、理念與實務推動策略

    目前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營造發展面向,主要包括:社區資源運用、志工服務管理關懷服務及活動辦理項目等。而在據點中提供社區老人的活動服務項目,主要包含:關懷訪視、電話問安、餐飲服務、健康促進活動及諮詢與轉介服務。

 

8-3休閒活動設計要領管理規則

1.了解老人參加活動的需求與期待

2.休閒活動時準備之休閒事物

3.活動時需具有活化活動能力的人

4.提供優質的休閒品質與創意環境

 

8-4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休閒活動時務推動策略

1.善用社區志工能力,發揮社區據點服務功能

2.推動多元類型與舉辦多場次的休閒活動

3.落實社區據點老人動態生活促進模式

4.整合社區據點資源,建立策略聯盟機制

5.辦理不同社區據點交流、聯誼與觀摩活動

 

8-5結語

    經由社區照顧服務關懷據點對社區老人服務與照顧,加強社區老人以「預防疾病」替代「醫療照護」、以「關懷」代替「治療」、以購買「健康」代替購買「藥品」的健康生活態度。

 

九、    老人安養機構的休閒遊憩活動設計

9-1定義與設立緣由

    為解決依賴人口並且辦理救濟,而推動增建救濟機構,其中包含一級貧戶老人之安養機構。

    分為三類:長期照顧機構、安養機構、其他老人福利機構。

 

9-2安養機構休閒活動實施與理念

    在安養機構中,受照顧長輩幾乎24小時的生活都在機構中度過,除非有重要的事情,如就醫,長時間停留在同一生活空間的情況下,整天的生活規劃就更為重要。

 

9-3休閒活動設計要領與原則

1.活動規劃:在臨床工作中,可以透過三種方式來了解長者對活動的需求,一為透過定期的會議,讓所有工作人員可以共同討論活動規劃;二可再三個月或半年與長者共同討論這一季的活動,傾聽長者的反應及期待;三則透過原有之學術理論架構落實至臨床。

2.活動進行:活動進行過程中需注意安全,尊重個別化差異、清楚團體類型及功能等。

3.活動結束及評估:紀錄撰寫、活動結束之宣導、活動評估。

5.jpg

 

(圖四)社區關懷據點

 

十、    護理之家休閒活動規劃與設計

10-1護理之家的定義與設立緣由

    護理之家可提供一般的生活照顧及24小時全天候照顧,包括技術性護理服務,如氣切管、導尿管、胃管之更換、傷口護理、即呼吸器等特殊照護。對象包括:患慢性病須長期護理之病人、出院後須繼續護理之病人、由醫師診斷因醫療需要須長期護理之病人,及自各醫院轉介出院後,需繼續護理之病人。

    可分為兩種類型:醫療機構附設型、獨立型。

 

10-3休閒活動設計要領

1.滿足休閒需求:個人能力休閒需求、社交之休閒需求、社會支持休閒需求、場地設施之休閒需求、愉悅之休閒需求、紓壓之休閒需求。

2.克服休閒阻礙:個人內在阻礙、人際間阻礙、結構性阻礙。

3.休閒治療服務模式三階段的服務內容:治療、休閒教育、休閒參與。

 

10-4休閒活動設計介紹

    休閒治療方式有:音樂治療、園藝治療、戲劇治療、遊戲治療、運動治療、寵物治療、懷舊治療。

 

10-5結語

    台灣護理之家普遍上只能提供基本的生理需求,少數提供些許的休閒活動,但論及休閒治療活動可能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必須試著去傾聽院友的需求,確定提供適切的服務,了解每位院友都有他們對於被幫助的不同需求方式,本著全人照顧的精神,才能讓護理之家機構的院友安享天年。

 

 6.jpg

(圖五)護理之家

 

十一、        銀髮休閒生活的未來與發展

11-1當這社會的老年人口超過三分之一?

    進年來的研究各各指出,台灣擁有經濟獨立的老人越來越多,加上醫療技術提升與醫療資源進變性增加,使得高齡者健康狀況較好的情況,都提醒我們「高齡化的台灣」可以有不一樣的面貌產生。

 

11-2「銀髮族」與「黃金族」─顛覆「老年」為「黃金晚年」

    「老年」作為一個社會語彙,它的使用方式及反映著社會意涵與共同的印象或認知。國內進行「老人」社會意向研究指出,一般人對年老的印象,大多以保守、停止創造、囉唆、緩慢等負面的刻板印象為主;加上一般廣告的老人形象,野獸刻板印象影響,是老人為因年老而衰弱者(邱天助,2001;林進益,2006;呂以榮,2006)。是十上,銀髮族勇有的社會、政治、經濟上的影響力與實例都比「而同」所擁有的厚實。

 

11-3「休閒」活動的積極內涵─健康、人際支持、與自我實現

    在規劃高齡者休閒活動時,應將營養攝取、社會參與、健康促進、壓力釋放、強化生理機能等可促進「活躍老化」的目標結合進去。

4.jpg

(圖六)休閒活動-高爾夫練習

7.jpg

(圖七)休閒活動-肢體運動

 

十二、結論與討論

    在現代民主國家的政策中,社會福利制度所扮演之調合社會衝突、凝聚人民對國家之向心力等功能,將越來越重要。「健康老化」責成為執政者的福利推動之目標,尤其若能具體減輕社會中社經地位弱勢者對未來的憂慮,不論是目前仍是中壯年的人口群、或將需要受照護的老年人,都能強化他們對政府行政能力的信心,對國家認同的凝聚,也將是執政者能夠獲得人民正當性支持的重要來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97337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